肾炎作为一种常见的肾脏免疫性疾病,我国慢性肾炎患者超 1.2 亿人,若未规范治疗,约 20% 患者会在 10 年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(肾衰竭)。本文结合最新医学指南与临床实践,从诊断、治疗到长期管理,为患者提供科学应对策略。
一、精准诊断:明确「敌人」是治疗的第一步
1. 基础检查:捕捉肾炎的早期信号
尿常规:尿蛋白定量>150 mg/24h 或尿沉渣红细胞>3 个/HP,提示肾脏损伤(《临床诊疗指南-肾脏病学分册》)。 肾功能检查:血肌酐、估算肾小球滤过率(eGFR)是评估肾功能的核心指标,eGFR<60 mL/min/1.73m² 提示肾功能下降。2. 进阶检查:揭开肾炎的「病理面纱」
免疫学检查:抗核抗体、抗 dsDNA 抗体等可区分原发性与继发性肾炎(如狼疮性肾炎)。 肾穿刺活检:作为诊断「金标准」,能明确病理类型(如 IgA 肾病、膜性肾病),指导治疗方案选择。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李雪梅教授指出:「约 30% 患者的治疗方案会因活检结果调整。」二、科学治疗:分层施策的核心手段
1. 针对免疫炎症的「精准打击」
展开剩余67% 糖皮质激素:如泼尼松,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减轻肾脏损伤,是微小病变型肾病、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的一线用药。需注意: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骨质疏松,建议联合补充钙剂与维生素 D。 免疫抑制剂:环磷酰胺、他克莫司等多用于激素抵抗或依赖患者。2024 年《Kidney International》研究显示,他克莫司治疗膜性肾病的完全缓解率可达 62%,且副作用较传统药物降低 30%。 新型生物制剂:利妥昔单抗等靶向 B 细胞药物,为难治性肾炎提供新选择。上海瑞金医院研究团队发现,其对激素无效的 IgA 肾病缓解率达 45%。2. 保护肾功能的「基础防线」
严格控压:目标血压<130/80 mmHg,优先选择 ACEI/ARB 类药物(如依那普利、氯沙坦),兼具降压与降尿蛋白作用。 降低尿蛋白:尿蛋白>1 g/24h 时,需将其控制在 0.5 g 以下,可延缓肾功能恶化速度 50% 以上(《慢性肾脏病管理全球实践指南》)。三、长期管理:慢病共存的生活指南
1. 饮食管理:「低负担」是核心原则
低盐:每日钠摄入<2 g(约 5 g 食盐),避免酱油、腌制品等高钠食物。 优质低蛋白:蛋白质摄入量 0.6-0.8 g/kg/天,优选鸡蛋、牛奶、瘦肉等优质蛋白,减少植物蛋白(如豆类)摄入。 个体化调整:糖尿病肾病患者需额外控制碳水化合物,高尿酸患者需限制嘌呤(如动物内脏、海鲜)。2. 生活方式:避开「伤肾雷区」
预防感染:每年接种流感疫苗,避免感冒、牙周炎等诱发因素。 避免肾毒性药物:非甾体抗炎药(如布洛芬)、某些抗生素(如庆大霉素)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 定期监测:每 3-6 个月复查尿常规、肾功能,每 1-2 年评估心血管风险(肾炎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是常人的 2.3 倍)。肾炎治疗是一场「持久战」,但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,多数患者可实现临床缓解。正如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主委陈香美院士所言:「早期诊断、规范治疗、长期管理,是肾炎患者守护肾功能的三大支柱。」
发布于:湖北省加杠杆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